继去年四月份Path正式宣布其已获得超过3000万美元融资后,马克·扎克伯格放出了“下一个大的趋势是在小群体内进行分享”的预言,使原本已被捧起来的私密社交再次登上舆论的巅峰。行家们对它亦是赞叹声一片,认为私密社交的前途一片光明。我觉得事实未必如此。
  
  首先,盈利是个大问题。私密社交的特点是用户规模狭小,简单来说,私密社交限制了用户好友数量(根据邓巴数理论,私密圈子人数不超过150人)在这种特定的约束之下,注定私密社交用户基数小,而且增长缓慢。
  
  网络世界,唯快不破。特别是在国内急躁的环境下,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用户,就无法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,不能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。这样即使用户的转化率再高,消费能力再强,又能赚到多少钱呢?但私密社交注定没有巨大的用户规模,这就是它们自身无可避免的悖论。
  
  再问,私密社交是必需的吗?在公共社交肆虐的当代,新浪微博有密友圈,腾讯有微信,有了这些集公共社交和熟人社交于一身的产品,已经独霸网络社交市场,并且拥有了相当不错的用户基础。那么,新生的私密社交Family如何在老虎嘴里抢肉吃?毕竟Family只拥有前者一半的服务功能,它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?
  
  第三,经过MySpace出售用户信息事件,你还敢用私密社交?虽然最后没有确切证据表明MySpace将包括用户在网站上的活动记录与账户相关信息等信息进行出售,但是这件事给用户提了个醒:数据和服务器记录的拥有者是MySpace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用户在安装社交应用的使用已经同意必须放弃相关隐私权利,以换取免费的网络空间及其社交功能的使用权,因为没人会去看网站同意书。
  
  最后不得不说,私密社交其实是一个伪概念!在传统社交网络中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信息流向,例如你随意一句话可能会成为全城热点。这种状况下,私密社交应运而生,它解决亲近关系在互联网上的稀缺性。但事实是,玩私密还是陌生人交友,完全取决于用户!私密社交已经背离了它的宗旨。

将本文分享到